
01
中国有个万众关注的体育项目,搞了不少年,花了不少钱,但成效愈加差,陷入了“破鼓万人捶、是人皆可骂”的悲惨境地,大伙都了解,这就是中国足球。
解决的方法大伙也都有共识:青训。
但具体推行起来,真的挺难,猫哥家的小娃踢足球,所以了解这里面最大的阻力——孩子们焦虑的爸爸妈妈。
日本的青训成效大伙有目共睹,日本同龄的孩子基本天天都有固定的两个小时练习,同时一年至少有超越100场的比赛,周末的时间,这类孩子基本都用来踢足球,过去20年,日本学生从以前的“热血拼学业”改为“快乐教育”,课业重压陡然降低,培养一代“平成废物”但却在足球范围异军突起。
足球有一个不可替换的硬本钱——时间投入,借无数次的重复培养肌肉记忆然后在间不容发的比赛瞬间发挥效力,没足够好的肌肉记忆,像咱们有的国脚停球十米远也挺正常的。
但中国有多少父母想我们的孩子天天高强度的练习两个小时呢?
那意味着语数英的全方位落伍,从而在学业角逐中彻底失败,仿佛阶层跌落的命也不可逆转。
拿孩子的将来做赌注,除非天分异禀,多数父母会选择更稳妥的学业,也会因此改变时间的投入。
所以你看咱们的孩子,课余时间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
02
热钱也关注到如此的趋势。
k12(小学到高中)人口1.7亿,养活了40万家培训机构,人均学员只有475人,但每家都过得有滋有味,即使大如新东方,也只有4%的市场份额。
有家地产公司以前在北京颐和园附近推出豪宅项目,由于数目不多、价格昂贵,所以基本瞄准有钱人榜拟定顾客名单,结果最后大半房屋被不知名的培训机构老板买了去,行业多金,人所共知。
暑假到来,这类培训机构也迎来了旺季,爸爸妈妈的钱包相应大幅缩水。
猫哥周围的爸爸妈妈,给孩子的安排都非常紧密,语数英是标准配置,乐器、围棋、拉丁、绘画、书法、足篮球、游泳、体能练习……各种主题的夏令营只有想不到,没做不到的。
还有不少孩子参加各种游学项目,实惠的一两万,三四万属正常,好些的要五六万,粗粗一算,一个假期花5-8万都不算多。
在70、八零后的爸爸妈妈群里,大伙都不时感慨目前孩子碎钞能力之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暑假,仿佛就是三部曲:
疯狂玩+疯狂看电视+疯狂补作业
西游记看了无数遍,补习班是什么?仿佛都没上过。
想想大家的爸爸妈妈,在孩子教育的付出上比大家真的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时间只过了二三十年,为何差别这么大,新一代的爸爸妈妈为何这样焦虑?
03
有不少爸爸妈妈不堪忍受,但没五套房,哪有气定神闲的勇气呢?难道只能在虎妈、鸡血妈的拼杀中没退路、一路向前?
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和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用经济学理论对婴幼儿教育话题做了深入研究,并就此出版了一本书《爱、资金、孩子,婴幼儿教育经济学》。
结论悲剧:成为虎妈、鸡血妈,是新一代爸爸妈妈的宿命,没办法逃避!
为何会是如此?大家来给大伙讲解下。
从古到今,总结世界各国的婴幼儿教育行为基本可以分为三种:
1)专断型:爸爸妈妈需要孩子绝对服从,并且对孩子施加严格控制。爸爸妈妈用一系列行为准则塑造、控制并评估孩子的行为和态度,而且不容反对;
2)放纵型:遵循自由放纵的方法,让孩子们自主决策,鼓励他们独立;
3)权威型:像专断型爸爸妈妈一样,权威型爸爸妈妈试图影响孩子的选择,但不是通过命令和约束,而是通过说理和努力塑造孩子的价值观来达到目的。
成为何样的爸爸妈妈,选择哪种婴幼儿教育方法,背后都有经济动因。
两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
精英的自我复制不可防止,贫富差距越大、教育的回报越大,爸爸妈妈成为虎妈的概率越高。
04
70、八零后们小时候,家庭收入有多少,看看爸爸妈妈的年龄、职务也就大概了解了,房屋基本都是公租房,单位分房是大事,出行基本都是自行车,差别无非就是你骑凤凰我骑飞鸽,当时物资有限,各家餐桌也都差不多,差别最大的也就是爹妈做饭的技术。
整体的社会流动性也不强,但不论当公务员还是进工厂,收入悬殊不大,可以一眼看穿将来的十年。当时还在鼓励个体户,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直到1992年下海潮才初露端倪,但在收入方面的差距还不明显,由于信息传递不便捷,某个人赚大钱的消息可能得好几年时间才能在亲戚朋友中引起嫉妒,刺激程度大减。
总体来讲,当时的贫富差距非常小,家庭收入透明度非常高,即使你考上清北,更多的是满足了爸爸妈妈的荣誉感和虚荣心,当时大家最大的焦虑是收入少而不是收入不均。
但时间隔了二三十年,物是人非。
有的人抓住了规范转化的红利,有的人抓住了财富分配的红利,有的人抓住了房产红利,有的人依赖创业和投资,各自达成了个人财富的飞跃,社会各阶层差异日渐显著,2%的人群占有80%的财富,不同收入人群的生活方法和生活水平天差万别,当年收入差不多的老同事,目前有些身价过亿,有些可能生不起病。
这类案例在前,不少爸爸妈妈,特别是中产阶层爸爸妈妈期望我们的孩子出人头地至少不至于跌落底层,他们发现“常识改变命”是更永恒的真理,所以从“不输在起跑线”的理念普及开始,“婴幼儿教育战争”不可防止的展开了。
05
海外的例子也是一样的。
放纵型爸爸妈妈最多的国家当属北欧。这里有大家都知道的高税收和高福利,贫富差距不大,你可以努力工作,挣10000元交5000元的税,你也可以靠国家养着,一个月领2000块的福利,做个宅男,假如没大野心,这种淡泊平静的生活幸福感非常强,压迫式教育的紧迫感自然不强。
但如此的国家愈加少。
八年前,耶鲁教授蔡美儿风行一时,她更通俗的称谓是“虎妈”,推崇超前学习、超强重压和超高标准,以一种近乎“虐待”的方法来迫使两个女儿维持教育上的竞争优势。
她还写了一本书《虎妈战歌》,一时纸贵。
不少人预测,她的这一套方法在西方社会注定失败,结果,虽然抨击的人不少,但更多的人开始效仿。纽约和洛杉矶的爸爸妈妈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考虑上顶尖的婴幼儿园,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更是虎妈忠粉,呼吁英国民众学习,让下一代变得聪明勤奋。
为何会如此?由于虎妈揭开了一层幕布,教育分层的趋势愈加明显,爸爸妈妈们看到了虎妈的做法能带给自己孩子更有保障的将来。
八年过去了,结果好像也是如此,虎妈的两个女儿都上了哈佛,从世俗的角度看,妥妥的生活赢家。
受如此的案例激励,放纵型爸爸妈妈在美英也逐步朝权威型爸爸妈妈转变,虎妈愈加多,全球同此凉热。
06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社会分层不明显,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孩子尽管并不拥有一模一样的机会,但差异并不大。
到了70年代,低学历和高学历的美国爸爸妈妈照顾孩子用的时间大致相同。但目前,高学历爸爸妈妈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愈加多,比低学历人群拥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每周多三个小时。
别小看这三个小时,日积月累就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
高学历家庭为何这么做?这是典型的“精英的自我复制”行为。
有人统计佛伦罗萨的贵族,过去600年世事沧桑,但贵族家族就那些个,不多不少。
贵族们自有一套是这个阶层的辨别体系,他们不会去花时间学习职业技能,主张教会孩子享受高雅的休闲活动,譬如让男生狩猎或让女生学习音乐。如此的休闲技能之后会在提高阶级和择偶上发挥用途,这一套知识延续到今天,这类家族的顶层地位也不可撼动。
高学历家庭也知道这个秘诀,由于他们也是高阶教育的得利阶层,整体来讲,名校、高学历的群体平均收入和社会地位也更高,他们也更有资源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马太效应”在这个范围同样有效。
所以,目前的爸爸妈妈就特别累,由于跟你在一块角逐的人可能IQ比你高、资源比你多还比你勤奋,如何可能不焦虑?
07
这么拼,图什么呢?
大伙看中的,是教育的回报率。具体说来,下限是立足社会,上限是生活赢家。
低教育回报的国家,爸爸妈妈多使用“放纵型”婴幼儿教育,而高教育回报的国家,爸爸妈妈更倾向于“权威型”和“专断型”,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人性。
有人说毛坦厂中学这种“高考考试工厂”毫无人性,但这个中学让不少普通家庭的子女上更好的大学,有更多的可选择机会;
资源更好的人会拼名校,由于收益更高。有人非常质疑这一点,数据不撒谎,学校毕业生的薪水能说明问题。
进入名校还有不少潜在利益,譬如愈加强大的校友资源,不少人生际遇的改变可能就是在校友聚会上完成的,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身边,校友一直非常强大的一股力量,即使自己不可以独当一面,也可以倚赖于更厉害的人成为赢家。
结论非常简单,贫富差距加速、教育带来的正向效应不减,决定了愈加多的爸爸妈妈只能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孩子身上,就算你极不情愿,无处不在的剧场效应也决定了你不可以无动于衷,目前排的人都站了起来,你想看到演出就不可以坐着。
但懂了这么多道理,其实并没什么卵用。
只期望藉此安慰那些不断咆哮的爸爸妈妈——认命吧!